海上風力發電行業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成為清潔能源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2021年搶裝潮之后的調整期,2024年或將成為海上風電裝機大年,新增裝機容量或突破10吉瓦。
市場前景廣闊的另一方面,海上風電也已并非海闊憑魚躍的藍海。隨著入局者涌現,行業競爭仍將是企業短期內無法回避的挑戰。2024年開年以來,海上風電呈現發展提速之勢。
海上風電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海洋特有的強風、鹽霧、波浪環境,給風機設計、項目開發建設、電量輸送并網、系統運維檢修都帶來了新的技術挑戰。我國海上風電自主性不斷增強,零部件國產化率提高到90%以上,裝機規模大幅增加,機組容量實現了從8兆瓦、10兆瓦、12兆瓦到16兆瓦的持續突破,項目建設運營經驗不斷積累,解決以上技術難題的水平快速提升。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8年中國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咨詢報告》顯示:
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研究報告
海洋蘊含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我國海陸兼具,海岸線全長1.8萬千米,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擁有海上經濟發展的天然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科技碩果累累,海洋強國建設加快推進。經中國工程院測算,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可達到3009GW,作為優質清潔電力,將成為海洋強國建設及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增量。
我國海上風電起步較晚,但近10年發展迅猛,累計裝機量增長近10倍,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23-2024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截至2023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3729萬千瓦,在全球占比約50%,連續四年全球排名第一。
技術層面,我國風電機組關鍵部件及原材料仍嚴重依賴進口,核心技術與整機協同不足,且我國海上風電現有運行經驗主要在5MW以下,海上大尺寸風力發電機組的可靠性、穩定性還需要長期數據積累驗證。
例如,被稱為風電機組核心部件“國產化最后一環”的軸承一直受制于進口。根據中國軸承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風力發電機主軸承國產化率33%,齒輪箱軸承國產化率0.58%,發電機軸承國產化率0.22%。海上潮濕鹽霧環境對軸承的防腐要求更高,存在的技術難點更多。再如,葉片直接暴露在環境中,是捕捉風能的重要受力部件,葉片原材料是實現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輕量化、柔性化的基礎,占葉片總成本的75%,目前我國80%依賴進口。
產業層面,我國海岸線綿長,沿海城市大多為工業發展高地,具備海上風電發展的技術、人才、經濟優勢。面對巨大的市場機遇,各地為保護本地企業優先發展,設置了一定的門檻,相當于給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增加了發展屏障。
海上風電全面提速
3月11日,據福州市政府官網消息,中國鐵建港航局中標華潤連江外海海上風電項目風機基礎及風機安裝施工工程(二標段)。該項目將批量化使用18兆瓦海上風機,并將成為全國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
據悉,該項目位于福州連江東側海域,規劃裝機容量700兆瓦,將安裝39臺18兆瓦海上風機、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壓站和一座陸上集控中心。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33億千瓦時。
《海南省2024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表》涉及風電項目八個,總投資超千億元,其中七個為海上風電項目,規模總計7500 MW。福建省2024年將重點建設11個海上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為4.85吉瓦,當地另一個重點項目為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究與試驗檢測基地項目。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陸上風電尤其是大基地項目正常開發的同時,隨著海上風電技術逐漸成熟,各省份正重點推進,包括遼寧等北方省份亦啟動布局。
在多地啟動布局的同時,有的項目已經落地。
今年2月,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等多個央國企海風項目陸續獲批核準。例如國家能源集團廣東公司江門川島二海上風電項目2月5日獲江門市發展和改革局核準批復,從取得項目開發權到核準僅用時117天,成為國家能源集團在粵首個核準落地的海上風電項目。
同時多地海上風電項目密集開工建設。1月28日,申能海南CZ2、中國大唐CZ3海上風電項目在海南省儋州市集中開工,總投資額約296億元人民幣,預計2026年5月全部投產,將有效服務海南自貿港和“清潔能源島”建設。從政策與市場兩方面看,發展海上風電都是合理的選擇。
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海上風力發電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地區,海上風力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海上風力發電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
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的產業鏈相對較長,主要包括上游的風電機組制造、中游的風電場建設與運營以及下游的電力銷售等環節。其中,風電機組制造是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其技術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到風力發電的效率和成本。而風電場建設與運營則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如選址、施工、維護等。
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的技術發展與創新是推動行業進步的關鍵因素。目前,風電機組的大型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是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大型風電機組可以提高發電效率,降低單位成本;智能化技術可以提高風電場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而高效化技術則可以減少能源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國金證券的一份研報提出,預計2023-2025年國內風電總新增裝機年復合增速為16%,其中海風為73%,遠高于陸風。參照各省“十四五”海風新增并網規劃、現有海風項目開工及招標情況,預測2023、2024、2025年海風新增裝機將達6GW、10GW、19GW,年復合增速將達73%。
“‘十四五’可以理解為是海上風電發展的第一個高速增長期,下一個五年將是行業走向穩定與成熟的階段。”據孫文軒介紹,2021年搶裝潮之后,2022年我國海上風電進入調整期,新增裝機約為3GW,去年估計在7-8GW,2024年預計為11GW,之后的2025-2026年與2027-2028年預計新增裝機規模分別在12至13GW、16至18GW區間。進入“十五五”末期,也即2029-2030年,新增裝機或將達到并維持在20GW上下的水平,增速有所回落并保持平穩。
市場前景廣闊的另一方面,海上風電也已并非海闊憑魚躍的藍海。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中研網撰寫的海上風力發電行業報告對中國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同時揭示了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想了解關于更多海上風力發電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8年中國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咨詢報告》。同時本報告還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