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IC)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支撐著從智能手機到數據中心等各類電子設備的運行。2024年,上海"東方芯港"迎來中芯國際12英寸晶圓廠量產,華為海思發布首顆"上海制造"5nm手機芯片,全市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3500億元。
中研普華研究院《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正以24.8%的年均增速領跑全國,預計2025年將突破5000億元,成為長三角"芯"引擎的核心動力。
一、行業發展現狀:從"跟跑"到"并跑"的戰略轉型
1.1 市場規模與產業格局
根據中研普華數據:
2023年產業規模:3500億元(設計/制造/封測/設備材料)
2025年預測規模:5000億元(CAGR 24.8%)
企業數量:從800家(2023)增至1200家(2025E)
產業分布特征:
空間布局:"一體兩翼"(浦東為主體,臨港+嘉定為兩翼)
技術突破:14nm工藝良率達95%,5nm風險量產
人才集聚:集成電路人才占全國25%
中研洞察:設計環節營收占比達42%,但制造環節設備國產化率不足20%,存在明顯"短板"。
1.2 重點領域發展對比
(1)四大環節競爭力: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二、市場前景:五千億規模的發展路徑
2.1 政策環境與創新生態
2024年關鍵政策:
《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突圍三年行動》:攻關光刻機等"卡脖子"環節
《浦東新區芯片立法》:給予最高5年稅收減免
《長三角芯片協同方案》:共建共享5個中試平臺
產業支持措施:
張江科學城:集成電路企業租金補貼50%
臨港新片區:設備進口關稅全免
人才政策:集成電路博士落戶直接給房補
2.2 市場規模預測模型
高增長領域:
汽車芯片(CAGR 35%):2025年達800億
AI芯片(CAGR 40%):寒武紀等企業崛起
半導體設備(CAGR 30%):國產替代加速
2.3 長三角協同效應
中研數據:長三角芯片產業本地配套率達65%,較2020年提升25個百分點。
三、產業鏈格局:從"單點突破"到"全鏈自主"
3.1 關鍵環節突破
(1)設計領域:
創新架構:RISC-V芯片出貨量占全球30%
工具國產:EDA工具覆蓋28nm流程
人才密度:IC設計師超5萬人
(2)制造領域:
工藝節點:實現5nm量產突破
產能規模:12英寸晶圓月產能50萬片
特色工藝:BCD工藝全球領先
(3)生態建設:
產教融合:復旦/交大微電子學院年輸送人才3000人
平臺共享:建成8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金融支持:科創板上市芯片企業達25家
......
想了解更多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干貨?點擊查看中研普華最新研究報告《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十五五”規劃前景預測研究報告》,獲取專業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