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間,全球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國際海運量持續攀升,船東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并降低運營成本,積極尋求節能降碳技術和設備,推動了船舶節能降碳市場的繁榮發展。在全球經濟繁榮階段,國際貿易往來頻繁,航運需求旺盛,這促使船東加大對船舶的投資,包括購置新船以及對現有船舶進行節能降碳改造。
然而,當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或增長放緩時,國際貿易受到沖擊,航運市場需求疲軟,船東往往會削減開支,減少新船建造計劃和船舶改造項目,使得船舶節能降碳市場進入低谷期。企業面臨訂單減少、產能過剩等問題,市場競爭加劇,部分實力較弱的企業可能會被淘汰出局。這種周期性波動在歷史上多次經濟危機期間表現得尤為明顯,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航運市場遭受重創,船舶節能降碳市場也隨之陷入低迷,許多相關企業的業務量大幅下滑,經營陷入困境。
在全球環保意識日益增強的背景下,船舶節能降碳行業正逐漸成為推動航運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將從船舶節能降碳行業的市場現狀、技術進展、發展機遇與潛在風險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并引用中研普華的相關研究報告觀點,以期為讀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行業洞察報告。
一、船舶節能降碳行業市場現狀
1. 全球及中國市場規模
根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船舶節能降碳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2023年全球船舶節能降碳市場規模已突破1200億元,中國占比約28%,年復合增長率達15.3%。中國船舶節能降碳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得益于全球環保法規的推動及市場需求的提升。
2. 中國造船業發展成就
近年來,中國造船業發展迅猛,已成為全球造船業的中堅力量。2024年,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全球的55.7%、74.1%和63.1%,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中國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特別是在液化天然氣船、大型集裝箱船、豪華郵輪等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能力上,顯示出強大的產業競爭力。
圖表1: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全球占比(單位:%)
3. 市場需求與政策驅動
全球航運業承擔了80%以上的國際貿易運輸,但其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量的3%(據IMO數據),且這一比例隨貿易增長持續攀升。國際海事組織(IMO)于2018年通過的《船舶溫室氣體減排初步戰略》明確提出,到2050年國際航運碳排放量需較2008年減少50%以上,并逐步實現零碳排放。這一目標倒逼全球船舶行業加速向節能降碳轉型。
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航運綠色低碳發展,相繼出臺了多部相關政策文件,如《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這些政策為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了發展方向。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5-2030年中國船舶節能降碳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顯示:
三、技術進展與創新
1. 新能源技術的應用
新能源技術在船舶節能降碳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液化天然氣(LNG)、甲醇、氫燃料電池等清潔能源的應用,正逐漸成為船舶動力源的重要選擇。這些燃料具有低碳排放、零污染的特點,有助于減少船舶運行過程中的能耗和排放。
2024年,中國LNG動力船舶訂單量占比提升至25%,滬東中華造船集團開發的17.4萬立方米LNG運輸船實現了蒸發氣再液化率99.5%的技術突破。此外,氫能與氨燃料的應用也取得了顯著進展,2024年全球首艘氨動力散貨船試航成功,零碳燃料商業化進程提速。
2. 智能化技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