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數據安全談數字經濟的發展是虛妄的,而數據不能高效流通的數字經濟是僵死的。安全與流通,兩者的平衡,僅僅通過制度安排還不足以實現。技術發展帶來的問題,需要技術來解決,隱私計算應運而生。
隱私計算是在保護數據本身不對外泄露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分析計算的一系列技術路線的統稱,可達到“數據可用不可見”的目的,在充分保護數據和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價值的轉化和釋放。
隱私計算并非單一的技術,而是包含多種隱私保護技術、隱私增強技術,是一系列技術的統稱,涉及密碼學、安全硬件、信息論、分布式計算等多個學科。“隱私計算”這個概念雖然誕生時間不長,但從其現代密碼學的本質來看,其相關技術理論的研究有著相當的一段歷史。
隱私計算產業鏈
隱私計算上游為可信硬件;產業中游為技術提供方,主要有隱私計算垂直企業、綜合科技類企業、大數據企業、金融科技企業、硬件產品服務、信息安全企業、云服務企業;產業下游為應用方,主要為金融、通訊、互聯網、政務、醫療等。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隱私計算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分析
目前金融、通信、政務、醫療、互聯網、能源等多個領域對隱私計算需求大,推動隱私計算行業向好發展。
作為隱私計算落地的先行試驗區,銀行業涌現出一大批標桿案例。例如,建設銀行基于瑞萊智慧隱私計算平臺打通集團數據孤島,將行方已有的對公企業資產、負債數據、風險評價等信息,與子公司投融資、外部資質等數據融合,賦能精準投資。光大銀行上線企業級多方安全計算平臺,與行內大數據應用開發平臺有序對接,用于客戶營銷、風險防控、合規運營等多種業務場景,面向光大集團提供數據共享、數據開放、數據探索等核心服務。中原銀行基于聯邦學習等技術,安全合規接入多種外部數據源,讓各中小銀行在數據不出庫、用戶隱私不泄露的前提下實現聯合建模、共享黑名單等,有效提升反欺詐能力。
從市場需求層面來看,隨著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推進,各行各業對數據的需求和依賴程度不斷加深。而隱私計算技術能夠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流通和共享,為企業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數據處理方案。因此,金融、通信、政務、醫療等行業將持續保持對隱私計算技術的需求,并帶動其他行業的快速發展。
行業政策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簡稱“數據二十條”)明確提出建立公共數據授權確權機制。2023年以來,各省市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加強所在地區的平臺建設與實施應用。現階段,公共數據一體化平臺已基本建設完成,將繼續優化和不斷完善,支撐公共數據流通和數據要素價值釋放。隱私計算將會作為關鍵技術模塊,全方位助力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安全有序開展,促進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
今年 1 月,工信部、國家網信辦、國家發改委等 16 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數據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強隱私計算、數據流轉分析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數據質量評估、隱私計算等產品研發。
市場規模
隱私計算產業也在加速崛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報告指出,預計到 2025 年,中國的隱私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百億元人民幣。
隨著技術增益與商業落地場景逐步豐滿,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服務等類型的企業紛紛入局隱私計算,各類玩家在積極推高技術滲透率與拓展應用邊界的過程中,一同構成中國隱私計算產業圖景。
其中,騰訊、螞蟻、阿里、百度、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有強大的技術實力,龐大的用戶群與合作伙伴,坐擁海量高價值數據,是隱私計算入局者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些企業不僅能推動隱私計算技術加速發展,催生出新的產業機會與發展空間,還有望重塑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關系,甚至影響行業力量對比與市場格局。
目前,市場對隱私計算的認知和接受度還不夠高。在大眾和潛在用戶中,對隱私計算的認識普遍缺乏,許多人對于隱私計算能提供的具體價值和好處不了解,這限制了市場需求的擴大。
盡管隱私計算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已取得顯著進展,但如何將這些技術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產品或服務仍然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
面向未來,隱私計算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問題,更是社會發展、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更多關于隱私計算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隱私計算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