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生命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對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守護動物健康和食品安全、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我國生命科技領域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部分細分領域已經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正在從醫藥制造大國逐漸向生命科技創新強國邁進。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生命科學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生命科學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生化試劑、設備和耗材
1 )生化試劑:化學試劑由于技術、生產壁壘低,國產產品具備價格優勢,已基本實現進口替代;生物試劑系國內起步較晚,目前國內進口產品市占率約80%,隨著產品質量進一步優化、種類進一步豐富,國產替代正加速進行相關公司有諾唯贊、百普賽斯、義翹神州和菲鵬生物。
2 )設備:大多屬于高精尖設備,目前國內基本采用進口產品,但不乏優秀廠家,正進行相關技術的突破和整機生產,未來有望占據一席之地 ,相關公司有蘇州微流納米、東富龍和楚天科技
3 )材料及耗材:低值實驗室耗材已基本實現國產自給,部分核心材料如納米微球亦已開始進行國產替代,相關公司有納微科技。
在生命科學產業鏈中,企業包括研究機構、醫藥制造商、藥物分銷商、醫療服務提供商、教育機構等。這些企業在不同的環節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相互之間有著緊密合作關系。
此外,科研服務商在生命科學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主要銷售科研試劑、科研儀器和實驗室耗材等產品,同時提供配套技術解決方案的服務。科研服務商的客戶群體主要分為科研用戶(如科研院校和政府屬研究機構等)和工業用戶(如藥企和CRO等)。這些服務商不僅提供上游供應,還可以協助下游客戶實現研發和生產活動的降本增效。
生命科學行業涉及面廣,主要覆蓋醫藥制造、醫療器械、醫藥流通以及醫藥零售等板塊。醫藥制造關注藥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包括中藥、化學藥以及生物藥等。醫療器械專注于醫療耗材與設備的研發、制造及銷售,包括診斷試劑、手術器械、成像與監測設備等。醫療流通主要涉及醫藥產品的分銷及供應鏈管理,醫藥零售是講藥品/器械直接提供給最終用戶的環節,包括線下藥店及網上藥店。這些板塊相互關聯,共同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以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
研究投入資金情況分析
據Frost&Sullivan預測,2019-2024年國內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投入資金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3.8%。
技術驅動的創新: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例如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和單細胞測序等,生命科學行業將有望實現更多的創新和突破。這些技術將為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通過基因療法治療遺傳性疾病,或者通過個性化醫療實現更精準的治療。
精準醫療的普及:精準醫療,即根據個人的基因、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等制定個性化的醫療方案,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未來,隨著相關技術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精準醫療有望成為主流。
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在生命科學行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和藥物的作用機制;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實現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制定。
生物藥物和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藥物和生物技術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例如,基于mRNA技術的疫苗和療法、基于細胞療法的腫瘤治療等,都有望在未來實現更廣泛的應用。
倫理和法規的挑戰:隨著生命科學行業的發展,倫理和法規的挑戰也將越來越大。例如,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個人隱私和數據保護問題等,都需要行業和相關機構進行深入探討和解決。
未來,隨著生命科學領域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相應配套的生物試劑需求將會不斷擴大,生物試劑市場規模也將隨之不斷擴大。據沙利文數據,分子類生物試劑應用場景豐富,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超百億。同時,各細分領域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帶動分子類生物試劑的需求迅速增長。
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生命科學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