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智能”雙輪驅動,2025年商用車行業投資戰略研究
2025年商用車行業持續展現出其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活力與變革。商用車,定義為在設計和技術特征上主要用于運送人員和貨物的汽車,涵蓋了貨車、客車及其眾多細分類型,如重卡、中卡、輕卡以及各類專用車,服務于公路客運、道路貨運等多個場景。未來,商用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將圍繞“新能源+智能”雙輪驅動展開。
新能源技術深化,純電、插混、氫燃料三線并進,續航能力、成本效益以及政策支持均促使新能源商用車市場滲透率顯著提升。智能化與自動駕駛技術方面,L3級自動駕駛功能正加速從試點走向規模化,車路協同與智能底盤的融合也進一步提升了商用車的安全性與效率。此外,輕量化與高效動力技術的創新,以及全球化布局的深化,都將為商用車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一、行業現狀與市場環境
2025年中國商用車行業正處于技術升級與綠色轉型的關鍵階段。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新能源商用車(如氫燃料車型)成為核心增長點。據預測,2025年氫燃料商用車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5%以上,頭部企業如福田汽車、一汽解放已占據超60%的國內市場份額。傳統燃油車市場則呈現結構性調整,輕型商用車需求穩定,重型車受物流效率提升影響增速放緩。
政策層面,國六排放標準全面實施與新能源補貼退坡形成雙重驅動。2024年工信部發布的《商用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商用車滲透率需達到20%,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
二、產業鏈結構分析
1. 上游:原材料與零部件
原材料:鋼材、鋁材占整車成本的30%-40%,2024年鋼材價格波動加劇,同比上漲8%,推動輕量化材料(如碳纖維復合材料)使用率提升至15%。
核心零部件:發動機、變速箱等傳統部件面臨技術迭代,電驅動系統(如電機、電控)需求激增。2024年商用車電驅動市場規模達480億元,本土企業如精進電動市占率提升至25%。
2. 中游:整車制造
客車市場:2024年銷量為18.2萬輛,新能源客車占比35%,宇通客車、中通客車等頭部企業通過智能化(如L4級自動駕駛)鞏固優勢。
貨車市場:輕卡受益于電商物流,2024年銷量突破220萬輛;重卡因基建投資放緩,銷量回落至85萬輛,但氫能重卡試點項目推動細分市場增長。
3. 下游:應用場景
物流行業:占商用車需求的65%,冷鏈物流車年增速達12%,帶動高附加值車型需求。
公共服務:公交電動化率超90%,環衛車新能源替代加速,2024年采購量同比增長30%。
三、供需分析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商用車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
1. 供給端
產能:2024年行業總產能達620萬輛,利用率約75%,頭部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如一汽收購華菱星馬)優化產能布局。
技術趨勢:智能網聯技術滲透率提升至40%,5G+V2X技術在干線物流場景率先落地。
2. 需求端
區域差異:華東、華南地區貢獻60%銷量,中西部因基建補短板需求釋放,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
細分市場:氫燃料商用車需求集中在港口、礦區等封閉場景,2024年訂單量突破1.2萬輛,2030年預計達10萬輛。
3. 供需平衡預測
2025年商用車總需求預計為450萬輛,供給端產能將調整至480萬輛,供需基本平衡。新能源車型可能出現結構性短缺,尤其是氫能重卡。
四、投資戰略與風險
1. 投資機會
產業鏈關鍵環節:電驅動系統、氫燃料電池(電堆成本已降至3000元/kW)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區域空白市場:中西部新能源換電設施建設滯后,投資回報率預期超20%。
2. 風險預警
政策風險:補貼退坡可能導致新能源車利潤率下降5%-8%。
技術風險:固態電池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或延遲純電重卡普及。
3. 戰略建議
企業層面:聚焦垂直整合(如比亞迪“三電”自研)與生態合作(如寧德時代與主機廠共建換電站)。
投資者層面:優先布局長三角、珠三角產業集群,關注具備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并購機會。
結論:2025年商用車行業將呈現“傳統與新興并存、區域分化加劇”的特征,投資者需把握技術迭代與政策導向,優先布局高增長細分領域及核心產業鏈環節。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商用車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