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海洋新能源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其市場潛力巨大。隨著科研力度的不斷加大,海洋能技術不斷進步,設備效率和可靠性逐漸提高。例如,高效潮汐能轉換裝置、波浪能轉換裝置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了海洋能的開發利用效率。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規模化生產的應用,海洋能設備的制造成本有望逐步降低,這將進一步提升海洋能在能源結構中的競爭力,吸引更多企業和資金進入這一領域。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分類方面,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權威界定,主要爭議是海上風能、海上光伏以及海洋生物質能是否應被歸為海洋可再生能源,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狹義的觀點將"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同于"海洋能",認為其是以海水為基本載體、依附于海水的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廣義的觀點則把海上風能、海上光伏等也納入到"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概念范疇,認為"海洋可再生能源"是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除了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鹽差能之外,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光伏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
海洋新能源的應用領域廣泛,主要包括海上風電、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等。其中,海上風電是應用最為廣泛且技術相對成熟的領域。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潮汐能、波浪能等新型海洋能源形式也逐漸得到關注和應用。
國家能源局發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增強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推進結構轉型和著力提高質量效率三大目標。其中,全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4.1億噸標準煤左右,原油產量2億噸左右,天然氣產量2140億立方米左右。電力裝機達到26億千瓦左右,發電量達到9.07萬億千瓦時左右,新增頂峰發電能力8000萬千瓦以上,"西電東送"輸電能力達到2.9億千瓦左右。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8年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策略報告》顯示:
2022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54.1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9%。煤炭消費量增長4.3%,原油消費量下降3.1%,天然氣消費量下降1.2%,電力消費量增長3.6%。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5.9%,上升0.4個百分點。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量為3650萬千瓦,同比增長19.8%,占全國風力發電總裝機量的8.5%。預計2024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將超過1000萬千瓦,進一步推動海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
海洋新能源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一些具有技術優勢和資金實力的企業正在加速布局和擴張。這些企業大都屬于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在科研、實驗、發明方面擁有堅實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先進的生產研發設備。然而,由于海洋新能源行業的技術門檻較高、投資規模較大、回報周期較長等特點,該行業的競爭也相對激烈。
各國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海洋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綠色能源發展,陸續發布了多項政策支持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為海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進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規劃提出,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5%左右和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基礎上,上述指標均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取得實質性成效,可再生能源產業競爭力進一步鞏固提升,基本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海洋新能源行業的國際合作與競爭將日益激烈。中國將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也將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全球海洋新能源行業的健康發展。
未來,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支持,海洋新能源將逐步實現商業化應用,成為未來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加劇也將為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產業鏈的持續完善,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有望在全球能源舞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8年中國海洋新能源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策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