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7億人,比上年末增加約0.17億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21.07%,比重較上年提升1.27%;2023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心臟病、中風等疾病,對及時有效的急救和救援服務需求迫切。
院前急救是指從第一救援者到達現場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開始,直至救護車到達現場進行急救處理,隨后將患者安全送達醫院急診室之前的這一階段。它包括了現場緊急處理和監護轉運至醫院的過程。
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和減少傷殘。在急救現場,急救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初步評估,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復蘇、止血、包扎、固定等。同時,急救人員還需要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穩定患者情緒,減輕其痛苦和焦慮。
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人口與健康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在此背景下,各項完善醫療行業發展的政策持續出臺,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新階段健康領域改革發展的目標、方向和舉措。國家和地方政府對EMS行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建設、提升急救能力。這些政策為EMS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例如,北京市等地方政府通過頒布相關條例和實施方案,推動院前急救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和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5萬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發生在醫院之外。AED是一種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于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醫療設備,因其便攜、易操作、效果好而被譽為“救命神器”。在公共場所廣泛配置、普及使用AED,是為患者爭取搶救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式。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標準,在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機場、車站、港口客運站、大型商場、電影院等人員密集場所配備急救藥品、器材和設施,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調查顯示,急救培訓的普及率和所在地區的搶救成功率是成正比的。當前,我國在不斷關注專業急救的同時,也在持續加強社會急救能力。
圖片來源:攝圖網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院前急救(EMS)行業市場深度分析與投資戰略咨詢報告》顯示:
院前急救需要專業的醫療知識和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因此,急救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和實踐,以確保能夠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準確地做出判斷和處理。在監護轉運過程中,急救人員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心率、呼吸、血壓等,并根據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急救人員還需要確保患者安全、舒適地轉運至醫院急診室,以便進一步治療。
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風暴等也是需要急救和緊急醫療服務的重要場景,這些災害通常造成大量的傷亡和疾病,對EMS服務的需求也相應增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動的增加,EMS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拓展到更廣泛的地區,包括農村地區和偏遠地區。
智能監測設備、遠程醫療技術和實時數據分析的應用,將使EMS服務更加高效、精準。這將有助于提升急救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未來EMS行業將更加注重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提升,通過加強急救人員培訓、優化資源配置、推廣智能化技術等方式,不斷提高EMS服務的整體水平。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院前急救(EMS)行業市場深度分析與投資戰略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