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價格較為低廉,更多地體現了住房的居住屬性和民生屬性,契合了目前年輕人、新市民等群體的住房需求。籌建和供應保障性住房能夠將供給和需求有效匹配,還能通過對品質的明確規定和驗收的嚴格規則助力打造“好房子”,從而促進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構建。
各地充分重視保障性住房籌建工作,目前,包括上海、杭州、福州、濟南等多個城市已取得新進展。例如,杭州公布的《2024年住保房管局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半年度進展情況》顯示,杭州全市推出保障性租賃住房9531套,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9.14%;今年1月份至6月份,福州全市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7263套(間),占年度計劃47.6%。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 2023年全國保障性租賃住房合計建設和籌集約573萬套(間),已完成“十四五”期間計劃量的66%。今年多數省份收縮了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規模,但總體仍保持了一定的供應強度。
除了保障性租賃住房外,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成為今年籌集建設的重點。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近30個城市公布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籌集建設計劃。根據各地的籌建計劃,福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等城市計劃籌建建設規模均在1萬套及以上,福州首批籌建規模就達到1.24萬套。杭州提出“5年5萬套”的目標任務,2024年籌建規模不小于6000套。
事實上,今年3月,重慶市地方國有企業已著手收購7個項目、4207套房源用作保租房。這些房源以70平方米以下的小戶型為主,將主要用于滿足廣大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租賃需求。
從定價方案來看,多數城市未明確具體定價規則,少數城市明確按照周邊房源進行定價,惠州提出“以同地段保障性住房重置價格為參考上限”,杭州臨安區明確“以不超過周邊房源、車位的評估價作為本次收購的最高限價”。此外,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購買市場化商品房作為安置房源則采用成本法確定房源交易單價,原則上為“土地成本+建安成本”。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保障房建設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按照國務院指導意見,保障性住房類型劃分為配售型和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兩大類,其中扎實推進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成為今年住房保障工作重點。今年以來,各地相關配套政策逐步完善,許多城市在明確保障對象標準、以需定建、用地保障、資金監管等工作機制上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做法。截至4月11日,全國已有65個城市報送2024年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和項目。住房供應體系正在加速完善,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正在全面開啟。
中國人民銀行于6月12日已經召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工作推進會,從金融端加快推動保障性住房再貸款落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收購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視頻會議,繼續落實中央會議精神,落實“去庫存”導向,多部門協同推進,有利于相關舉措盡快落地,助力化解房地產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我國“市場+保障”雙輪驅動的住房格局將更加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戰略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相較于過去以“濟貧”為主并面向低收入、困難人群的公租房、廉租房等傳統保障房體系,未來保障性住房體系有望更具“普惠”性質,對青年人、新市民等重點群體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展和強化。
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原有的住房保障體系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為主體;現在的住房保障體系分為配租型和配售型,其中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保本微利原則配售。
近段時間,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形成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配套政策體系,明確了土地、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同時,通過召開現場會、開展政策培訓和加強工作調度等方式,指導督促各地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當前,各地加快出臺本地區實施意見及配套政策,并在保障用地供給、加快項目落地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保障對象方面,各地加快建立輪候機制,摸清工薪收入群體需求,以需定建。例如,廣東東莞面向全體市民開展保障性住房購房意愿常態化登記,將保障性住房購房意愿調查與輪候庫建設相結合。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3-2028年保障房建設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