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是指在一定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的指導下,以土地為載體,通過提供基礎設施及綜合配套服務,吸引特定類型的內外商企業投資建廠,形成技術、知識、資本、勞動力等要素高度聚集并向外圍輻射的特定區域。
全國共有各類產業園區超8萬家,其中省級及以上開發區近2600家,國家級開發區693家,僅國家級開發區GDP總量就達到29萬億元,占全國GDP比重超25%。
產業園區建設行業是指通過政府或市場化手段劃定的特定區域,該區域專注于制定長期和短期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旨在建立和完善適合工業企業進駐和發展的各種環境。這個行業涉及大面積土地的開發,包括多個建筑物、工廠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和娛樂設施的建設。同時,它還包括對常駐公司、土地利用率、建筑物類型進行規劃和管理,并設立詳細的區域規劃,以確保園區環境的執行標準和限制條件得到滿足。
產業園區建設行業涵蓋了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招商引資,再到運營管理和服務提供的全過程,是現代化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圖片來源:攝圖網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產業園區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先鋒區,更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主戰場。
產業園區通過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惠政策,吸引相關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這種集聚效應有助于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并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政策促進產業園區的高質量發展。這些政策鼓勵園區向“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供給低碳化、土地利用集約化、園區管理數智化”轉型,為產業園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產業集聚和創新集群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國內經濟面臨國際國內雙循環格局,國內大循環將成為主要支撐點,這對產業園區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產業園區建設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現有產業園區開始摒棄過去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向精細化、節約化、導向性發展模式轉變。隨著產業園區的演化和發展,園區承載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產活動在區內并存聚集,從而推動了產業園區的城市化進程,園區經濟與城區經濟逐漸走向融合。為順應這一發展趨勢,一些產業園區主動謀求戰略轉型,從單一生產型的園區,逐漸規劃發展成為集生產與生活于一體的新型城市。
一項公開數據顯示,從2023年開始,全國的產業園區面積以每年1.4億平方米的速度新增,預計到2025年,我國產業園區的總供應量將突破62億平方米。
產業園區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運營管理等費用。2023年1—11月,國內商辦用房開發投資額同比下降14.6%,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1.0%,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3.2%。
智慧化已成為存量商辦業態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據賽迪顧問披露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智慧園區產業規模達到2176.2億元,同比增速為12.0%。在新一代科技與產業變革背景下,我國亟待突破原有發展模式,努力搶占技術制高點,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的增長引擎。這為產業園區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產業園區建設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