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器官短缺是全球性問題,目前腦死亡器官捐獻是移植器官的主要來源,但臨床死亡超過99%都屬于心死亡,此時全身各器官因長時間缺血損傷已難以用于移植。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COTRS)2023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登記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數已超過14萬人,但每年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數量不到2萬例;從供給方面來看,截至2023年9月底,我國累計捐獻大器官數量突破14.7萬個,位居全球第2位。
人工器官指的是能植入人體或能與生物組織或生物流體相接觸的材料,具有天然器官組織或部件功能的材料。這些材料通常被認為是植入性醫療器械。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人工器官產業發展。《“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藍圖》明確設定了至2025年的宏偉目標,旨在推動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實現質的飛躍,具體體現在產業基礎的高級化與產業鏈的現代化上達到顯著提升。該規劃強調,我國將確保主流醫療裝備實現有效供給,全面增強高端醫療裝備的產品性能與質量,從而構建起對公共衛生應急響應與日常醫療健康需求的全方位支撐體系。
《藍圖》特別指出,需加速推進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包括但不限于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心衰治療介入裝置及神經刺激器等有源植(介)入醫療器械的創新研制。同時,鼓勵并支持生物活性復合材料的研發、人工神經的構建、仿生皮膚組織及人體組織體外培養技術的突破,以及器官修復與功能補償技術的深化發展。
心力衰竭是各類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期階段,也是心臟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之一,被稱為心血管領域“最后的戰場”。對于晚期心力衰竭患者而言,目前的治療手段非常有限。據統計,目前中國心衰患者約1000萬人,其中重癥心衰患者數量達100多萬。心臟移植是心力衰竭的最佳治療方法,但因供體嚴重不足,我國每年心臟移植手術量僅600余例。近年來,隨著人工心臟技術的發展,晚期心衰患者的生存期有望得到延續。
人工器官是一種用于替代或輔助人體自然器官功能的醫療裝置,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以及疾病發病率的上升,器官移植和替代需求持續增長。人工器官作為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能夠有效緩解供體短缺和排斥反應等問題,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特別是在人工心臟、人工肝、人工腎等關鍵領域,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我國共有器官移植醫療機構188家,其中,肝臟移植118家,腎臟移植149家,心臟移植76家,肺臟移植60家,胰腺移植50家,小腸移植45家。2022年,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萬余例,數量位居全球第二、亞洲第一。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我國器官移植臨床服務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人工器官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顯示:
目前,人工器官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技術壁壘高,研發周期長且投入大。不同細分領域的競爭格局各異,如人工心臟領域有同心醫療、核心醫療等領先企業,人工肝領域有三鑫醫療、寶萊特等占據市場優勢。上海市企業分布最為集中,江蘇、廣東、北京等地也有較多代表性企業。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支持,人工器官行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行業將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成熟度,并加強市場推廣,提高產品滲透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人工器官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