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利用是一種通過技術手段對海水進行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三種方式。
海水利用具有可持續、長久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特點,并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能夠保障沿海和海島地區居民生活和工業用水的穩定、持續供應。對于緩解全球水資源短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海水利用行業產業鏈結構
上游產業鏈:海水利用行業的上游主要包括海水淡化設備制造、原材料供應等環節。例如,海水淡化設備中關鍵的膜及高分子材料、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部件的制造,以及用于海水淡化過程中的各類化學藥劑的生產。
中游產業鏈:中游環節主要是海水淡化技術的研發、工程設計與建設。這包括海水淡化技術的創新、海水淡化工程的設計規劃、施工建設以及后期運營管理。目前,反滲透法、蒸餾法等是海水淡化市場中的主流技術。
下游產業鏈:下游產業鏈則涉及海水淡化水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市政供水、工業用水、農業灌溉等。此外,海水淡化過程中產生的濃鹽水也可以用于制鹽、提取化學原料等,形成海水化學資源的綜合利用。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海水淡化作為一項水資源開源增量技術,已逐漸成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國的海水淡化水主要用于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其中,工業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北部、東部和南部海洋經濟圈的電力、石化、鋼鐵等高耗水行業;生活用水主要集中在海島地區和天津、青島2個沿海城市。
《2023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指出,2023年,海水利用工作持續穩步推進。海水淡化是市場的主要增長點,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海水淡化的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截至2023年底,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56個,工程規模2522956噸/日,比2022年增加了165908噸/日。年海水冷卻用水量1853.79億噸,比2022年增加了83.32億噸。
近日,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東福研究院)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完成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氣田采出水無純化電解制氫現場試驗。試驗期間,示范樣機氫氣產量達到額定值,現場測量顯示氫氣純度達到99.999%。這表明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首次應用于工業廢水制氫領域取得成功。
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一方面可與深遠海的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石油鉆井平臺等結合,實現深遠海風電等綠色電力就地消納,實現綠氫生產、儲存和供應,解決深遠海風電難以傳輸回陸地的難題,大幅降低風電傳輸/消納成本和制氫成本,并可進一步就地轉化生產綠氨、綠色甲醇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加快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另一方面可用于石化領域氣田采出水/油田采出水、火電廠脫硫廢水等工業廢水制氫以及城市內的生活污水制氫,有效降低水處理成本,實現產氫增值,為綠色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8年中國海水利用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雖然海水利用行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但仍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海水淡化技術的成本和能耗問題、海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等。這些挑戰需要行業內外共同努力來克服。
在未來,海水利用行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例如,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和技術交流,推動海水利用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通過政策扶持和市場引導,促進海水利用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群化發展等。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8年中國海水利用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