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通過《人工智能法案》
歐洲議會3月13日以523票贊成、46票反對、49票棄權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工智能法案》。歐洲議會表示,該法案旨在保護基本權利、民主、法治和環境可持續性免受高風險人工智能的影響,同時促進創新,以將歐洲“打造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該法案將禁止某些“威脅公民權利”的人工智能應用,包括基于敏感特征的生物識別分類系統,以及從互聯網或閉路電視錄像中無目標地抓取面部圖像以創建面部識別數據庫。操縱人類行為或利用人類弱點的人工智能也將被禁止。
根據歐洲議會官網公開的法案,基于不同的風險,AI系統被分為四個類別:分別是完全被禁止、高風險、有限風險、低風險的AI系統。
完全被禁止的AI應用有六類,比如在公共場所面部識別,用AI在工作或學校識別情緒。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爭議頗大的生物識別,最終沒有被完全禁止。當執法人員需要追蹤嚴重犯罪者、預防恐怖主義時,如果獲得了司法或行政授權,仍然可以在公共場合使用面部識別技術。
更為大眾熟悉的ChatGPT、Gemini等基礎模型,可能被用于各種目的,因此屬于“典型的通用目的人工智能(General Purpose AI, GPAI)” 它們必須額外滿足一些透明度要求,比如遵守現行的歐盟版權法,發布訓練數據的詳細摘要。
《法案》之后,新的機構和規則是否也將陸續跟上?
歐洲議會法律工作聯合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夏季議會選舉后,可能會出臺更多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立法和細則。
3月4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前,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圍繞“低碳”和“智能”兩大方向,向大會提交了四份建議,分別是《關于加快建設制造業綠色低碳供應鏈的建議》、《關于加強培養人工智能人才滿足科技變革需求的建議》、《關于進一步規范智能駕駛產品安全應用的建議》、《關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進技術發展的建議》。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四份建議案涉及綠色低碳、人工智能、智能駕駛、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聚焦“低碳”和“智能”兩個關鍵詞,既從宏觀上關注我國供應鏈綠色低碳化轉型,提升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綠色競爭力;同時也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智能駕駛安全、先進技術與智能制造融合等產業切實問題。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在AI技術創新浪潮下,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研發投入持續加碼,多模態大模型等技術迭代更新不斷加速。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勢頭向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從企業數量上看,截至2024年1月,國內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為157.18萬家。2021年-2023年,國內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分別增加36.36萬家、42.71萬家、52.92萬家,同比增長87.11%、17.47%、23.91%。
其中,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正加速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關聯產業規模已突破10萬億,催生出規模可觀的數字經濟新業態、新場景和新模式。其中,尤以智能制造、能源、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的人工智能商業化應用最為活躍。
國務院國資委近期召開“AI賦能 產業煥新”中央企業人工智能專題推進會。會議要求,中央企業要加快布局和發展智能產業;加快建設一批智能算力中心等。
據了解,這是國務院國資委近年來多次在AI領域要求中央企業加快發展的“點題”之一。
公開信息顯示,國務院國資委2023年7月舉辦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上曾提出,國資央企要將人工智能作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技術之一。
此后,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要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力度,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加快關鍵工序、核心設備更新改造,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
人工智能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人工智能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人工智能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預測未來人工智能業務的市場前景,以幫助客戶撥開政策迷霧,尋找人工智能行業的投資商機。
想要了解更多人工智能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