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新一輪太湖生態清淤梅梁湖區工程開工。專為該工程設計的世界首創、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船“太湖之星”投入使用,每日清淤達5000立方米,是傳統裝備的2—3倍,依托智能化系統僅需3人即可操作,成為“科技治太”的利器。
底泥清淤作為“治太”關鍵舉措,可有效削減太湖內源污染,降低氮磷釋放總量,抑制藍藻暴發,改善太湖水環境。此次開工的新一輪太湖生態清淤梅梁湖區工程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梅梁湖區域,清淤面積約28.9平方公里,清淤工程量約834.10萬立方米,由中交天航局承建。
首次投入使用的太湖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船“太湖之星”由中交天航局自主設計研發,是世界首創同類型工程船舶,環保疏浚智能化水平世界最高。
該智能化一體平臺船由新型智能環保清淤船“太湖浚清1號”、除雜調節船“太湖之星1號”和脫水減容船“太湖之星2號”組成,集生態清淤、淤泥固化和尾水處理等功能于一體。
國家卓越工程師、天航局首席顧問、智能化一體平臺船總設計師顧明介紹:“這一裝備的疏浚濃度可達50%以上,是普通環保絞吸船的3倍,屬于‘江河湖庫’領域領先的專精特新船舶裝備,稱得上太湖生態治理的‘新質生產力’。”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船舶電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分析
科技創新涉及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包括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氛圍等多個要素,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能力。近現代世界歷史表明,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的發動機,是一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重大原始性科技創新及其引發的技術革命和進步成為產業革命的源頭,科技創新能力強盛的國家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首次被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今年經濟社會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成為今年兩會小組討論中委員們最為關注的話題。
新質生產力這一創新性理論與新發展實踐緊密結合,把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為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并專門強調了要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有可為的機遇和空間。
新質生產力是由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所形成的,具有更高效率、更先進性能、更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生產力。它代表了生產力發展的新階段和新形態,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智能手機行業,新質生產力的體現尤為明顯。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行業不斷引入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推動產品創新和升級。
例如,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入,使得智能手機具備了更強大的計算能力、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和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同時,柔性屏、折疊屏等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應用,也使得智能手機在外觀設計和用戶體驗上實現了突破。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提升了智能手機的性能和品質,也推動了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它使得智能手機從單純的通信工具轉變為集通信、娛樂、辦公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智能終端,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為智能手機行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總裁王臻表示,創新不僅包括技術和經營模式層面的創新,還包括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在我看來,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是創新。”
新質生產力要形成新的產業、新的模式、新的動能,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要發展以智能為核心的數字生產力系統,發展以低碳、資源效率和社會包容性為特征的綠色生產力,要通過科技創新在技術的涌現中形成綠色產品、綠色業態、綠色價值,構筑產業持續競爭力與未來話語權。
我國經濟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現在逐步進入高質量的增長階段,轉型換擋存在適應期和調整期,當高質量增長期到來時,消費預期一定會提升。
船舶電子是船舶中重要的電子設備和控制系統,涵蓋了船體電子控制裝置以及船上的電子控制裝備。作為船舶配套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船舶電子在船舶中擁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船舶電子產品種類繁多,包括導航設備、通信設備、操舵系統、控制系統等。這些產品對于船舶的安全航行、高效運營以及智能化管理至關重要。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船舶電子產品的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新型產品展現出更高的精確度、更強的抗干擾能力以及更低的能耗,為船舶產業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在全球范圍內,船舶電子產業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特別是在中國,隨著造船業的迅猛發展和海洋經濟的快速增長,船舶電子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船舶電子市場之一,市場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
船舶電子產業市場正經歷著快速的發展和變革。隨著全球航運業的繁榮和船舶技術的不斷創新,船舶電子產品的需求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船舶電子產業不僅關乎船舶的安全航行和運營效率,還涉及船舶智能化、自動化和環保等關鍵領域,因此受到全球航運界和造船業的高度重視。
2022年中國船舶電子行業的總規模達到了1226.38億元,比2019年增長了6.4%, 2023年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在船舶電子行業中,導航系統規模最大,占據了總規模的46.2%,其次是控制系統、通訊系統和測控系統,分別占比36.8%、10.1%和6.9%。
在船舶電子市場中,歐美國家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掌握著高端技術和市場資源。然而,近年來,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的船舶電子產業迅速崛起,成為全球船舶電子市場的重要力量。
中國船舶電子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逐步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全球船舶電子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競爭格局方面,中國船舶電子產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包括船舶電子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等環節。在這個產業鏈中,一些具有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企業逐漸嶄露頭角,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和重點企業。這些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品質提升和市場拓展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在重點企業經營情況方面,一些領軍企業如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在船舶電子領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這些企業擁有豐富的技術積累和研發實力,不斷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船舶電子產品,為我國船舶電子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這些企業還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新興企業也在迅速發展壯大。這些企業通常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市場敏銳度,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推出具有競爭力的船舶電子產品。這些新興企業的崛起,為中國船舶電子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中國船舶電子產業的競爭格局正在不斷演變,領軍企業和新興企業共同推動著產業的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中國船舶電子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同時,企業也需要不斷創新和進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船舶電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
同時,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