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服務熱線
400-856-5388
當前位置:
中研網 > 結果頁

繼阿里宣布降價后 京東深夜喊話: 隨便降比到底 云計算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如何應對新形勢下中國云計算行業的變化與挑戰?

  • 北京用戶提問:市場競爭激烈,外來強手加大布局,國內主題公園如何突圍?
  • 上海用戶提問:智能船舶發展行動計劃發布,船舶制造企業的機
  • 江蘇用戶提問:研發水平落后,低端產品比例大,醫藥企業如何實現轉型?
  • 廣東用戶提問:中國海洋經濟走出去的新路徑在哪?該如何去制定長遠規劃?
  • 福建用戶提問:5G牌照發放,產業加快布局,通信設備企業的投資機會在哪里?
  • 四川用戶提問: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云計算企業如何準確把握行業投資機會?
  • 河南用戶提問:節能環保資金缺乏,企業承受能力有限,電力企業如何突破瓶頸?
  • 浙江用戶提問:細分領域差異化突出,互聯網金融企業如何把握最佳機遇?
  • 湖北用戶提問:汽車工業轉型,能源結構調整,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戶提問:稀土行業發展現狀如何,怎么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免費提問專家
29日,繼阿里云上午宣布“史上最大力度”降價后,京東云官方微信公眾號晚間發布消息宣布開啟比價活動。

29日,繼阿里云上午宣布“史上最大力度”降價后,京東云官方微信公眾號晚間發布消息宣布開啟比價活動。

京東云喊話稱“隨便降,比到底!我們繼續全網比價!擊穿低價!再低10%!”并承諾“買貴就賠”。

活動說明顯示,京東云全系核心產品繼續參與全網比價,包含計算、存儲、網絡等產品,可滿足客戶上云、用云全鏈條服務需求。比價對象針對特定云服務商,活動自2024年3月1日起生效。

在京東云官網,進入最新活動頁面可以看到醒目的“全網比價 買貴就賠”活動。活動時間是2024年2月28日到2024年6月30日23:59:59,比價的“特定云廠商”包含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

29日,阿里云發布“立即生效”降價通知,涉及100多款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云服務器ECS最高降36%、對象存儲OSS最高降55%、云數據庫RDS最高降40%,平均降幅達20%。

2023年5月左右,阿里云、騰訊云、移動云等頭部云計算廠商紛紛發布產品降價公告,在云計算市場上掀起一輪“價格戰”。而上一輪“價格戰”同樣由阿里云率先啟動“史上最大規模降價”,隨后騰訊云部分產品價格降幅最高達40%,移動云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60%。

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3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平臺即服務、軟件即服務)為190.1億美元。從IaaS+PaaS市場來看,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5.9%,為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中國公有云市場增速持續放緩。

據IDC分析,2023年上半年公有云市場增速不及預期的一個表現,就是互聯網云服務商“保利潤”策略導致營收增長放緩。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互聯網云廠商逐漸從“創收”向“盈利”方向上轉變,主動放棄非良性項目,提升自身被集成比例,市場營收同比增速下降。

2023年上半年,IaaS市場上,阿里云、華為云、中國電信、騰訊云和AWS(亞馬遜云)為市場排名前五,市場份額總和為72.4%;PaaS市場上,阿里云、騰訊云、AWS、華為云和中國電信為市場排名前五,市場份額總和為66.9%。

2月初,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談及云計算“價格戰”。他稱,部分資源性的云產品確實容易同質化,在大廠商繼續追求規模與市場份額下,很難避免一些低價搶客戶的情況。但云廠商要可持續地健康發展,必須發揮技術優勢,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才能體現長期成本優勢。

截至2月2日,微軟、谷歌、亞馬遜2023年的“成績單”皆已出爐。1月31日,微軟和谷歌同時公布了2023年財報。從財報數據來看,微軟已重回高速增長狀態。

2023年全年(對應微軟2023財年Q2-2024財年Q2)微軟營收2275.83億美元,同比增長11.51%。谷歌營收雖不及預期,但也在穩步增長。

整個2023年谷歌營收3074億美元,同比增長8.68%。2月2日,亞馬遜發布2023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報告顯示,2023財年,亞馬遜的營收為5748億美元,同比增長12%

在過去的一年,生成式AI在整個云計算發展史上涂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生成式AI正在讓大家重新認識云的價值。從財報數據來看,三家云計算大廠業績皆實現了大幅增長,生成式AI化身核心驅動力有力提振了市場對于云計算板塊的信心。

全球云計算產業正在邁入成熟期

伴隨云計算戰略價值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提升,各國都在加大云計算投入與應用。根據Gartner的最新預測,2024年全球最終用戶在公共云服務上的支出預計將增長20.4%,達到6788億美元,高于2023年的5636億美元。

無論從全球市場發展趨勢,還是從位于全球前五的云大廠財報數據來看,整個云計算產業正在邁入成熟期。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熱潮引爆智能算力需求,催生模型即服務(MaaS)的全新商業模式,推動云計算服務模式向算力服務模式演進,有望開啟云計算產業發展新周期。

Gartner副總裁分析師Sid Nag表示:“云計算已經變得不可或缺。這并不意味著云創新可以停止甚至減緩。云提供商的形勢正在發生轉變,因為云模型不再驅動業務成果,而是業務成果塑造云模型。”

Nag補充說:“例如,考慮到所需基礎設施的規模,部署生成式AI服務的企業需要公共云。為了有效地部署,這些企業將要求云提供商解決與成本、經濟、主權、隱私和可持續性相關的非技術問題。隨著生成式AI的普及,支持這些需求的超大規模企業將能夠抓住一個全新的收入機會。”

提起云計算,很多人可能還會一頭霧水,其實它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用軟件點餐、購買機票,大到銀行App的運行、疫苗冷鏈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基于云計算實現的。

中國云計算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云計算是當前數字時代的核心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可實現各類復雜的業務的協調發展。云計算作為一種數字基礎設施,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國家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云計算具有資源池、按需求調配、快速彈性、網絡訪問的廣泛性、可度量的服務等。

云計算按服務類型通常分為三類:基礎設施即服務 (IaaS)、平臺即服務 (PaaS) 和軟件即服務 (SaaS)。IaaS為用戶提供虛擬化計算資源;PaaS 為開發人員提供了一個通過全球互聯網構建應用程序和服務的平臺;SaaS 為用戶提供完整且可直接訪問的軟件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在云基礎架構上運行,并且可以通過各種客戶端設備訪問。

從細分市場看,2022年全球SaaS市場規模1816億美元,占比44.8% ;PaaS市場規模1094億美元,占比27.0%;IaaS市場規模1143億美元,占比28.2%。

我國云計算應用已從互聯網拓展至政務、金融、工業、醫療、交通等傳統行業,但各行業應用水平參差不齊,應用深度呈現階梯狀分布。位于第一梯級的互聯網和信息服務業已基本實現云計算的深化應用。

這些行業基于自身具備 IT 屬性的先天優勢,充分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與云原生能力融合,提升企業業務智能化水平。位于第二梯級的金融、政務、交通等行業云化改造能力持續加深。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云計算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未來幾年云計算行業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速將達22%,到2025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3868.6億元。我國云計算產業近年來年增速超過30%,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

這個趨勢表明,我國云計算產業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這個發展機遇不僅體現在市場規模上,更體現在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和創新上。

獲取海量數據集訪問權限的最重要的新趨勢之一是支持人工智能的云平臺。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他們可以使用這些數據來優化他們的關鍵能力。人工智能還用于解決各種與云計算相關的挑戰。

因此,云計算服務將是擴大人工智能系統規模的唯一途徑。另一方面,云計算將使人工智能能夠進行更快的計算和更好的資源管理。

云計算作為新基建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的基礎架構,是國家重點投資和建設的內容。各省市正在加速落地云計算項目,推動云計算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不僅推動了云計算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也在推動我國云計算產業的快速發展。

同時,隨著雙碳工作的落地,云計算也正朝著節能減排、綠色智能的方向發展。國內正在形成新的云計算數據中心的戰略布局,這將進一步推動云計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想要了解更多云計算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云計算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相關深度報告REPORTS

2024-2029年云計算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從本質上說,云計算是一種資源和服務共享的方式,在云計算平臺,硬件資源、網絡、應用環境都可以被隨時隨地、按需按量地分配調用。符合上述理念的IT服務都可以叫做云計算服務。云計算是當前數字...

查看詳情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中研網只提供資料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對有關信息或問題有深入需求的客戶,歡迎聯系400-086-5388咨詢專項研究服務)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系:pay@chinairn.com
標簽:
66
相關閱讀 更多相關 >
產業規劃 特色小鎮 園區規劃 產業地產 可研報告 商業計劃 研究報告 IPO咨詢
延伸閱讀 更多行業報告 >
推薦閱讀 更多推薦 >
猜您喜歡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注明"轉載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中研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 聯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投融快訊
中研普華集團 聯系方式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誠聘英才 企業客戶 意見反饋 報告索引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1998-2024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行業研究網(簡稱“中研網”)    粵ICP備18008601號-1
研究報告

中研網微信訂閱號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