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正在不斷改變著我國社會結構及消費格局,居民們的食品安全意識逐漸加強,對食品質量、新鮮程度愈發關注。
我國果蔬腐損率是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水產品則有兩倍左右。對比我國與發達國家生鮮產品冷鏈運輸率來看,我國果蔬、肉類和水產品冷鏈運輸率分別為35%、57%和69%,比發達國家果蔬、肉類和水產品平均冷鏈運輸率分別高達90%、80%和95%。
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一環,以田間冷庫為代表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不僅有助于解決農產品保鮮期短、損耗大、品質下降等問題,還能有效擴大農產品供應范圍,帶動鄉村產業蓬勃發展。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水果保鮮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顯示:
水果保鮮是一項重要的農業技術,可以有效延長水果的保存期,減少損失,提高經濟效益。目前,國內外在水果保鮮領域采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有物理和化學兩大類。
物理保鮮技術主要包括溫度控制、氣體調節、輻射處理、真空處理等。其中,低溫保鮮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降低溫度來減緩水果的呼吸和代謝,從而延長保存期。氣體調節主要是控制水果儲存環境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以抑制細菌繁殖和呼吸作用,延長水果保鮮期。輻射處理則是利用放射性元素或電磁波對水果進行輻射,破壞其生命活性,延長保存期。真空處理是通過抽氣或減壓技術,使水果處于高度真空狀態,抑制其呼吸和氧化作用,從而達到保鮮效果。
化學保鮮技術主要包括防腐劑、涂膜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的使用。防腐劑可以殺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從而延長水果的保存期。涂膜劑則是將一種或多種化合物涂敷在水果表面,形成一層薄膜,以阻止氧氣進入和水分蒸發,達到保鮮效果。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調節水果內部的生理平衡,延緩成熟和衰老過程,從而延長保存期。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穩步增長,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的多樣性、營養性、新鮮度、口感需求也大幅提升。同時,隨著國內電商的發展,生鮮電商、蔬果宅配等業務不斷擴大。從我國生鮮電商市場來看,近五年來,從2017年到2021年我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已經從1097億元增長至6861億元。
國內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的擴大推動著我國食品領域對冷鏈物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果的需求不斷增加,對水果品質和保鮮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為水果保鮮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自2020年啟動實施以來,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相繼被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102項重大工程、鄉村建設行動八大工程;2021年,農業農村部牽頭印發《“十四五”全國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規劃》,提出布局建設10萬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助力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短板加快補齊。
3年來,中央財政資金累計安排180億元,共支持約3.6萬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7.5萬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新增庫容1800萬噸以上;累計支持350個整縣推進,滿足田頭預冷、冷藏需求,有力推動了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
受益于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生鮮農產品得到及時保鮮預冷,損耗顯著降低,品質保持穩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實施以來,項目區產地產后損失率平均由22.7%降低到7.1%。
根據陜西省果業發展現狀,對比發達國家和山東等省份,果品貯藏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延安市貯藏能力居全省之首,約147.30萬噸,占全省總貯藏能力的28.24%;其次是咸陽市,約136.94萬噸,占26.25%;第三為渭南市,約100.96萬噸,占19.35%。經過多年發展,以果業大縣為中心,初步形成了一些區域性貯藏集散地,如洛川、白水、禮泉、周至、蒲城、眉縣、扶風等主產縣,依托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貯藏設施,貯藏能力分別達到55、42、35、31、27、27、26萬噸,在果品產后保鮮、物流、銷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國內先進省份如山東省相比,陜西省的貯藏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貯藏技術裝備水平上,山東省貯藏庫大多是由銷售企業建設的大規模機械冷庫或氣調庫,技術裝備水平較高,基礎優勢明顯。而陜西省則為機械冷庫占大多數,目前使用氨制冷、架板式的小型簡易機械冷庫仍占到總貯藏能力的13%,裝備條件遠不及山東,這也是陜西與山東在果品貯藏上最大的差距。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水果保鮮技術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新型保鮮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將為水果保鮮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水果保鮮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