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特色小镇首页 > 特色小镇地方政策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甘政办发〔2016〕114号

2017年12月05日     特色小镇地方政策    中研普华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企业:

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创建特色小镇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打造特色业态为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市场要素集聚、管理机制创新、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布局的综合性发展平台,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对于推动政府与市场互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特色小镇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特色小镇建设重要批示精神,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破解小城镇经济发展瓶颈、创新发展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在全省创建特色小镇,有利于推动各地积极谋划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城融合;有利于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有利于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深入挖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内涵,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使特色小镇成为记住陇原乡愁、唤醒历史记忆、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从而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目标步骤


(一)建设目标。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管理“四方落实”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科学规划、产业集聚,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围绕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自然风貌、文化风俗和资源禀赋,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要求,切实做好创建工作,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绿色低碳、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开放包容、机制灵活、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支持各地以特色小镇理念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的特色产业。

(二)实施步骤

全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从2016年7月至2018年底,用3年时间分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6年7月):调研论证,确定名单。在县市区政府自愿申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州政府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详见附件)。各市州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市州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先行培育。

第二阶段(2016年8月—10月):制定方案,编制规划。纳入重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县市区政府负责制定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明确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项目建设计划,以及规划范围约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约1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

第三阶段(2016年11月—2018年9月):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每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统筹衔接各类规划,突出规划引领作用,落实建设项目,培育特色产业,以优质项目的实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要素支撑的特色小镇。

第四阶段(2018年10月—12月):总结验收,交流提升。各地全面总结特色小镇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建立特色小镇建设与监管的长效机制。组织力量对重点建设的特色小镇进行综合评定,交流推广创建工作经验。


三、创建要求


(一)绿色低碳,生态良好。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确定特色小镇绿色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开发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划定绿化建设用地,控制绿色指标,提高供排水、供热、供气、环境保护、智能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特色小镇绿色、低碳、集约、智能、可持续发展。

(二)风貌优美,功能完善。在尊重小镇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对特色小镇的风貌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借景山水、巧用田园、就地取材,体现纯朴的乡村特色。坚持地域人文特色,把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融入“山、水、村”中,真正体现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镇魅力。坚持科学管控,规划创新,塑造出特色鲜明、色彩协调、风貌优美的小镇形象。坚持合理配套,做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旅游交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布局完善,教育养老、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等各项保障措施到位,提升特色小镇综合服务功能。

(三)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以特色产业的提升发展为核心,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地域特征、资源优势,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做足特色,紧扣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富民产业,注重聚焦旅游、文化、生态、健康、现代服务等五大产业和中药材、民俗风情、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特色小镇集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的特色小镇。

(四)机制高效,体制创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创新投资支持机制、健全高效管理机制、规范完善激励机制,着力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要素支撑的众创生态系统。通过政策扶持、品牌创新、人才支撑,全力推进产业科学集聚、资源有效整合,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人才创业之路,从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特色小镇成为农村有志之士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范围,在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增补省供销合作社、省城乡发展投资集团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市州政府负责指导督促本地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县市区政府为特色小镇创建的责任主体,镇政府为特色小镇创建的实施主体。各级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特色小镇实施方案,抓紧编制规划,明确职责任务,确保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规划统筹。特色小镇在创建初期要重视特色产业的科学定位,按照“多规合一”的理念统筹编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充分衔接产业、生态、空间、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内容,合理确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重要内容,做到定位科学、目标清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三)加强用地保障。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特色小镇建设用地指标,加大特色小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把特色小镇的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范围。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行特色小镇土地管理创新,突出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指标。

(四)加强财政支持。省级财政采取整合部门资金的办法对特色小镇建设给予支持。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按期完成任务,通过考评验收的特色小镇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特色小镇所在县级政府要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的租赁收入以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专项用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积极研究制订具体政策措施,整合优化资源,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给予支持。

(五)加强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信贷和投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特色小镇建设,鼓励省、市、县各级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特色小镇建设资金。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TOT(转让经营权)、BOT(建设—经营—转交)等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在更大范围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六)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多方整合资金,创新投入方式,对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围绕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目标,每年在编制部门专项资金预算时,重点向特色小镇倾斜。对涉及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小镇风貌等项目,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试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精准扶贫和易地搬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编制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清单,优先对列入特色小镇建设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七)加强舆论宣传。各地要大力宣传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典型和新思路、新举措,强化示范带动效应,凝聚社会共识,使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为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省特色小镇工作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八)加强考核考评。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各市州要切实加强对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纳入创建名单的各县市区和乡镇要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工作,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正常开展。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进展情况开展督查,每年对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行一次综合考评。考评实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评估结果作为省级财政以奖代补的重要依据。


附件:重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重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1.定西市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

2.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冰雪运动小镇

3.武威市凉州区清源葡萄酒小镇

4.天水市麦积区甘泉民俗风情小镇

5.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七彩丹霞小镇

6.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马家窑洮砚小镇

7.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黄河风情小镇

8.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养生休闲小镇

9.酒泉市肃州区酒泉玉文化小镇

10.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历史文化小镇

11.定西市陇西县首阳中药材小镇

12.陇南市康县阳坝生态度假小镇

13.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小镇

14.陇南市成县西狭颂文化养生小镇

15.兰州市皋兰县什川梨园小镇

16.庆阳市华池县南梁红色旅游小镇

17.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民族风情小镇

18.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香草小镇

特色小镇相关报告 REPORTS 更多»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组织机构
发展历程
购买帮助
征订方法
付款帐号
常见问题
客户服务
尊贵客户
服务承诺
产品配送
公司实力
实力鉴证
媒体报道
招股书引用
中研普华
大品牌 买放心7天×24小时
400-856-5388

深圳运营中心:深圳市中研普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CBD金田路大百汇广场19层 乘车路线

邮编:518031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56-5388 400-086-5388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425716 25425726 25425736 25425706 25425756 25425776 25420896  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420806 25426596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
0755-23895276 23895976  兼并重组研究:0755-23895466 23895846  IPO上市咨询专线:0755-25427856 25428586 25429596  VC/PE咨询专线:0755-83753016 83750656  产业园区咨询:0755-83795586 83791606

媒体合作:0755-83770576 广告合作:0755-83770986 网站合作:0755-83753026 邮箱:report@chinairn.com

传真:0755-25429588 25428099  MSN:chinairn@chinairn.com cjh@chinairn.com

咨询QQ:183256956 2786788810 2981672628 电视采访 实力鉴证 尊贵客户 了解中研普华实力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中研普华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8008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