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市場監管總局近日按照“四個最嚴”要求,制定了2025年全國食品安全抽檢計劃,緊盯農獸藥殘留超標、食品添加劑“兩超一非”、果蔬保鮮劑濫用等突出問題,聚焦校園食堂、網絡銷售、連鎖快餐店、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重點場所和直播帶貨、餐飲外賣等新業態,加大抽檢力度,對發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依法從嚴處置,全力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來,全球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從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到微生物污染等問題,倒逼各國加強監管力度。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費市場之一,已形成涵蓋法律法規、技術標準、檢測服務等多維度的監管體系。食品安全檢測是保障食品質量與安全的核心環節,其發展直接關系到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技術層面,傳統理化檢測與微生物檢測正逐步向智能化、精準化升級。例如,AI視覺與光譜分析技術可在10秒內完成蔬菜農殘檢測,質譜、PCR等高靈敏度方法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檢測效率。
食品安全檢測是依據物理、化學、生物的基本理論和各類技術,按照國家制定的技術指標,對食品原料、輔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產品的質量進行檢驗。檢測內容涵蓋食品的感官檢測,以及食品中營養成分、添加劑、有害物質的檢測等,主要運用感官檢驗與理化檢驗等方式,保障食品質量合格。
食品安全檢測行業現狀與趨勢: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三重驅動
當前行業正處于政策紅利釋放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規范食品快速檢測使用的意見》明確快檢結果的法律效力,推動檢測服務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和家庭場景。同時,RCEP協議催生跨境食品檢測需求增長38%,東南亞市場成為企業布局重點。技術革新方面,代謝組學、基因編輯檢測、區塊鏈溯源等前沿技術正在重塑行業格局。例如,基于數字孿生的全生命周期追溯平臺可實時監控食品供應鏈碳排放,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食品安全檢測行業投資潛力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分析:
市場需求的分層化特征日益顯著。高端市場對有機食品認證檢測的需求年增52%,老齡化社會推動特醫食品檢測需求激增41%。與此同時,下沉市場的快檢設備普及率不足,縣域檢測機構設備老舊、人才匱乏的問題仍待解決。
未來,行業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檢測服務從“單一合規性檢測”向“全鏈條風險管理”轉型;二是第三方檢測機構加速崛起,頭部企業通過并購整合提升市場份額。例如,華測檢測已形成覆蓋原料、生產、成品的全鏈條檢測能力,其業務模式成為行業標桿。
1、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精準檢測技術:基于代謝組學的個性化膳食指導、納米傳感器等技術的應用將提升檢測精準度。
智能化設備:自動化檢測流水線、便攜式快檢儀器的普及可降低人力成本,尤其適用于基層和農村市場。
數字化賦能:區塊鏈與物聯網結合的全周期追溯系統,可解決食品溯源信息孤島問題,增強消費者信任。
2、市場擴容與結構優化
細分賽道爆發:精準營養檢測、跨境監管服務、生物安全防御(如食源性病原體試劑盒)將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超500億元。
區域市場差異化:一線城市聚焦高端檢測服務,縣域市場則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企業合作等方式填補檢測能力缺口。
3、政策與國際化協同
標準接軌: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推動檢測結果互認,助力國產設備出口。
風險防控:應對技術倫理爭議(如基因編輯檢測受限)和國際貿易壁壘(如美國FDA預審制度),需建立合規管理體系。
食品安全檢測行業在政策強化、技術迭代與消費升級的驅動下,正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未來五年,行業規模有望突破3000億元,第三方檢測服務占比將超過40%,成為市場主導力量。技術創新將推動檢測效率提升50%以上,家庭快檢設備普及率或達80%,實現從“被動監管”到“主動預防”的轉變。
然而,行業仍需破解三大瓶頸:一是中小檢測機構技術能力薄弱,需通過產學研合作提升競爭力;二是檢測成本與效率的平衡問題,需依賴規模化生產與自動化技術突破;三是全球化競爭加劇,本土企業需加強核心技術研發,避免關鍵設備依賴進口。
長遠來看,食品安全檢測不僅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更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化,行業將深度融入大健康產業鏈,從保障食品安全向促進營養健康延伸,成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企業需緊抓政策機遇,布局高增長賽道,同時強化社會責任,以科技之力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想要了解更多食品安全檢測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食品安全檢測行業投資潛力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食品安全檢測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食品安全檢測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市場規模、市場結構、市場特點等)、競爭分析(行業集中度、競爭格局、競爭組群、競爭因素等)、行業風險分析、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相關的經營、投資建議等。報告研究框架全面、嚴謹,分析內容客觀、公正、系統,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我國食品安全檢測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