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是集臨床醫學、生物力學、機械學、計算機科學、微電子學等諸多學科為一體的新型醫療器械,通過清晰的成像系統和靈活的機械臂,以微創的手術形式,協助醫生實施復雜的外科手術,完成術中定位、切斷、穿刺、止血、縫合等操作。按照手術目標臟器類型,手術機器人可分為硬組織機器人和軟組織機器人。
手術機器人現已應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骨科、神經外科等多個領域,是臨床醫學發展的里程碑。在如今醫療資源不充分的背景下,手術機器人被寄予厚望,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一直站在聚光燈下,驗證了其巨大的市場潛力。與此同時,手術機器人在政策、資本等推動下快速發展,在全球資本市場上更是一騎絕塵。
手術機器人不僅受到患者歡迎,也贏得了醫生青睞。一臺復雜手術常常需要數小時甚至十數小時,對醫生的體力、耐力和精力都是一場考驗。而手術機器人操作便捷,且主刀醫生可以坐著完成手術,省時又省力。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機器人手術并非由機器人獨立完成,而是由醫生操縱機器人進行手術。機器人手術具有臨床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日益受到醫生和患者青睞。
手術機器人的具體應用,主要為了在視覺、聽覺和觸覺上支持手術醫生,解決如何更準確地定位病灶和更微創地做手術這兩個問題。通常由醫生操控臺、機械臂手術系統和三維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借由手術機器人,醫生可以離開手術臺觀察病況,還可以用精密機械而不是人工來完成復雜手術操作。
不久前,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快醫學影像、放射治療、遠程診療、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裝備更新改造”。業內人士表示,手術機器人將迎來更大規模臨床應用。
手術機器人使用成本高,目前多集中于三甲醫院。手術機器人的使用成本包括設備購買、機械臂使用、器械使用和維修費用。以腹腔鏡手術為例,傳統腹腔鏡手術的設備成本為300~400萬元,每年設備維修費用約10萬元。
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2023年)》,將大型醫用設備的價格限額放寬,其中甲類單臺(套)由3000萬元調整為5000萬元,乙類由1000—3000萬元調整為3000—5000萬元。
這對于手術機器人行業來講這無疑是個大利好。以商業化前景最具確定性的腔鏡手術機器人為例,雖然這次仍屬于乙類,但乙類調整后的價格限額已超過大部分腔鏡手術機器人價格。
在國家對醫療裝備的政策扶持下,手術機器人加速產業化進程,降低成本并提升使用效率,未來有望滲透到更多城市。
隨著人工智能(AI)的發展,應用深度學習的AI算法已被證明在自動識別和視覺處理方面是有效的。采用人工智能指導CT數據3D重建可減少術前規劃工作量。除了AI算法上的升級,操作系統硬件上的升級也為手術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目前領先的機器人輔助骨切除水平的準確性已經可以控制在亞毫米級,未來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未來隨著手術機器人普及程度增加,基本醫療保險也會隨之跟進,更多患者將會享受到更好的醫療保險服務。
更多關于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