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發展現狀: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市場呈現“三高”特征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國產化進程加速
國家層面出臺《“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等政策,明確提出“到2025年,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8%”。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新質生產力”列為重點任務,工業軟件作為數字化轉型核心工具,迎來新一輪政策傾斜。
國產替代加速:2023年國產工業軟件市場份額提升至35%,尤其在MES(制造執行系統)、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領域,用友、金蝶等企業市占率突破20%。
技術融合創新,AI與云原生成突破點
AI驅動場景落地:2024年,華為發布“盤古工業大模型”,實現設備故障預測準確率提升至95%;金蝶云·蒼穹平臺集成AI算法,助力制造企業排產效率提高30%。
云化趨勢顯著:調研顯示,75%的工業企業采用SaaS模式部署工業軟件,較2022年增長20個百分點,云原生架構降低中小企業使用門檻。
競爭格局:國際巨頭主導高端,國內企業突圍中端
高端市場(如CAD/CAE)仍由西門子、達索系統等外資企業占據80%份額,但在中端市場(如ERP、MES),用友、寶信軟件等國內企業已形成差異化優勢。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工業軟件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二、市場規模與驅動因素:需求爆發與產業鏈協同共振
細分市場增長分化,垂直行業應用爆發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為1974億元,2021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為2414億元,2022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為2407億元,2023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為2824億元,2024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為3332億元。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
汽車行業:新能源車滲透率超35%帶動仿真軟件需求,2023年市場規模達420億元,中望軟件CAE產品在比亞迪、蔚來等車企應用案例增長50%。
航空航天:C919商業化推動國產CAD/PLM需求,2024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180億元,安世亞太、索為系統等企業獲國家專項支持。
工業互聯網與“雙碳”目標催生新增量
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設備超8000萬臺,催生設備管理、能源優化類軟件需求。例如,樹根互聯根云平臺助力三一重工降低能耗15%。
碳管理軟件市場2023年規模達65億元,施耐德電氣、阿里云推出碳足跡追蹤工具,響應“雙碳”目標。
三、挑戰與機遇:自主創新與生態構建成破局關鍵
核心領域“卡脖子”待突破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高端CAE等工具國產化率不足10%,華為哈勃投資芯華章等企業,加速生態鏈布局。
生態協同與人才短缺制約發展
調研顯示,60%企業反映工業軟件與硬件適配不足,需加強產業鏈協同。
復合型人才缺口超50萬人,教育部新增“工業軟件工程”專業,騰訊、阿里聯合高校設立實訓基地。
AI+工業軟件:從輔助工具到決策核心
預測性維護、智能排產等場景將普及,預計2025年AI驅動的工業軟件市場規模占比超40%。
開源生態與低代碼平臺降低開發門檻
華為開源OpenHarmony工業版本,吸引300+企業加入;低代碼平臺使中小企業定制化成本降低70%。
全球化與區域化并行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字化需求旺盛,2023年中國工業軟件出口額增長25%,金蝶國際在東南亞市場收入翻倍。
結語:戰略建議
未來五年是國產工業軟件“換道超車”關鍵期。企業需聚焦三大戰略:
技術縱深:加大EDA、CAE等核心領域研發,聯合科研院所攻克算法瓶頸。生態共建: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設備商、軟件商,打造垂直行業解決方案。全球化布局:借力RCEP協議拓展東南亞市場,建立本地化服務團隊。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工業軟件產業深度調研及未來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