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達99097億元,較上年增長6%,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高0.8個百分點。在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下,海洋經濟發展主要由海洋戰略新興產業拉動。
海洋中孕育豐富的藥用資源,近年來已成為全球關注領域。海洋生物醫藥行業是指以海洋生物為原料或提取有效成分,進行海洋生物化學藥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藥物的生產活動,包括基因、細胞、酶、發酵工程藥物、基因工程疫苗、新疫苗;藥用氨基酸、抗生素、維生素、微生態制劑藥物;血液制品及代用品;診斷試劑;血型試劑、X光檢查造影劑、用于病人的診斷試劑;用于動物肝臟制成的生化藥品等。
海洋作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其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占據了生物總量的約87%。盡管已知存在約140萬種海洋生物記錄在案,但截至目前,僅有6000多種海洋生物得到了系統性的研究與探索,這一比例尚不足總數的0.5%,凸顯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
自上世紀四十年代起,全球范圍內對海洋藥物的研究逐漸興起,并在六七十年代迎來了研究熱潮。美國、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以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紛紛響應,推出了各自的海洋藥物與生物技術發展計劃,如“海洋生物技術計劃”、“海洋藍寶石計劃”、“海洋生物開發計劃”及“海洋科學與技術計劃”等,這些計劃均將開發海洋微生物藥物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各國及地區投入巨額資金,旨在推動海洋藥物及海洋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海洋這一巨大資源寶庫。
目前,全球原研上市的海洋藥物以美國最多,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國也紛紛推出新藥。我國坐擁豐富的海洋天然產物資源,其發現量在全球范圍內名列前茅。然而,海洋藥物研發領域面臨著技術難度大、成本高昂以及研發周期長的多重挑戰。鑒于此,海洋藥物產業界迫切需要加強產學研用的緊密協同,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優化創新鏈條,共同應對研發難題,加速海洋藥物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進程。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海洋生物醫藥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中國海洋生物醫藥行業在沿海地區形成了多個產業集聚區,如山東、廣東、浙江、福建和廣西等地。這些地區憑借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成為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發展區域。近年來,山東煙臺促進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發展,制定出臺《煙臺市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重點建設海洋生物醫藥科技創新研發基地、海洋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支持發展硫酸軟骨素原料藥、魚皮醫療器械產品、金槍魚系列深加工產品等。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健增長與消費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民眾對醫藥產品及醫療服務的需求呈現出持續攀升的態勢。據權威數據預測,至2025年,我國醫藥市場的總體規模有望突破22,873億元人民幣大關,并在此期間維持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7.2%的強勁增長勢頭,彰顯了行業發展的蓬勃活力與廣闊前景。
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海洋生物醫藥市場將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眾健康意識的增強,對高質量、高效能的藥品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對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扶持也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全球范圍內對海洋資源的深入研究和開發也將為海洋生物醫藥行業提供更多機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海洋生物醫藥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