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城是以城鄉一體、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為一體的新城鎮開發哲學,是指在城市主城區之外,以人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基石、以城市建設為依托,產業高度聚集、城市功能高度完善、優化美化生態環境的城市新區,是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引擎。產業新城的開發,多先以工業產業聚集發展為主導,如大型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特定區域的建設與應用。在發展歷程中,逐步通過產業的轉型升級,形成以支柱產業發展為主的集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新型城區,並通過「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的模式,進而實現「產城共融、城鄉統籌、共同發展」的開發目標。產業新城是一種以產業發展帶動城市建設的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著重體現產業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及其雙向融合的發展理念。
產業新城通過「產業園區化 —— 園區城市化 —— 城市現代化 —— 產城一體化 —— 城市智慧化」的發展路徑,實現產業與城市的匹配、融合與進步。產業新城以人本文化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基石、以「產城融合」為標誌,集合了中國古老的「天、地、人」城市開發哲學。現代產業新城的開發,已不同於原有單純的經濟開發區、工業園的建設,也不同於大都市周邊的「臥城、睡城」,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產與城的融合」,是現代產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相結合的一種新興的城市演進方式。隨著中國智能製造的發展,產業新城模式將在繼承傳統新城發展優點的基礎上,彌補其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的弱勢,將區域經濟的發展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建設,逐步轉為以「產業、服務、生活」多點支撐的可持續型城市經濟轉型。
產業新城一般依托城市設立在主城區之外,脫離中心城市的配套環境,與城市距離稍遠,在地理空間上與城區相望。
產業新城通常需要較大空間範圍,往往具備城市功能,追求「大而全」,擁有高度密集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生產生活設施,及生活、工作、娛樂休閑、教育等多種產業於一體的產城融合發展,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等多種需求,面積通常較大。
產業新城通常是依托一種或多種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園或產業園而建立起來的相對獨立的新城鎮,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新四化」的同步發展,要求在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過程中實現新型城鎮化,使產業新城的發展沒有「水分」,避免未來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空城」、「被城鎮化」。因此,新城建設得天時且前途光明。其次,產業新城概念所傳達出的以產業為支撐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邏輯,容易被接受且通俗易懂,因此迅速成為各地陷入發展困境的新城發展的理念指導。此時,產業新城已得「地利」。產業發展與經濟規律的限製,使得產業新城的建設並不會如各地想象中來的那麽容易。在大量的實踐中,由於缺乏有效的開發與操作指導,及與其相對應的規劃建設,加之配套的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的缺失,使得大部分的新城缺乏有效地產業支撐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產業新城並非「產業+新城」那麽簡單。此時尚缺「人和」。產業新城的發展,並非單純地迎合城市化的發展,它需要在自身經濟、政治、文化、特色產業、資源稟賦的基礎上,以人為本、產業先行,城市化推進符合產業發展的需求,符合個人發展的需求,為本土人口意願服務。此時,便形成了新城的「人和」。從各地的現代產業新城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成功的新城對原先的中心城區會產生較大的吸附力,將原有的人口、產業吸引過來,並產生更大的聚集力,這也就詮釋了「產業鑄就新城發展的原動力」的意義。未來,在智慧城市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新興產業新城的地位將更加凸顯,而這一時期該如何操作、如何運營,將成為每個參與新城建設與發展人士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這一階段是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逐步於近郊建設以居住為主導功能的居住型新城,與原有的中心城區具有緊密的依附關系,如廣州。
這一階段是在原有「臥城」的基礎上,加大了各類配套服務性設施建設,如大型商場、購物中心、市政設施等,使得新區具備更為完善的城市功能,並逐漸成為中產階級工作、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場所,但與中心城區仍具有緊密的聯系和依賴。
隨著交通、通訊、網絡、移動、智能技術的發展,大城市去中心化進程加快,具備良好環境資源的原郊區衛星城鎮被逐步獨立化發展,其城市功能更加趨於多樣化與差異化,進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性的所謂「邊緣城市」。而隨著產業的遷移,這些新城也逐漸成為新興產業的聚集地與新的城市經濟增長極。
產業新城的發展有三個核心要點,即:
經濟增長、人民幸福、具有特色。
作為新城建設的企業而言,始終需要圍繞這三個核心要點來運作,才能實現企業盈利與社會和諧的政企民的多贏。
產業新城集生產、生活、休閑、娛樂、服務等於一體,其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特色產業園區為代表,其通過高標準、高質量的建設與完善的服務與管理,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促進產業聚集與轉型升級,逐步成為行業的領跑者,進而實現區域的和諧發展。
產業新城的建設目標:1、實現產城融合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產業優先、完善居住、促進經濟發展,新城的進步又反過來促進產業調整與升級,進而實現產城促進、融合發展。
2、實現區域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
3、實現企業盈利、社會和諧的政企雙贏模式。
產業新城的建設是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舉措。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是產業發展的載體,城市和產業共生、共利。
從歷史發展歷程來看,各國各地的產業新城發展模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經歷過多次各類探索才逐步形成能適應現階段發展需求的模式,
其中,目前較為認可的模式,為「園區運營+地產開發」的PPP型產業新城開發模式。
1985年至2003年,中國國內開始探索開發區建設,而這一階段主要模式是由政府主導下的經濟開發區建設。
隨著各地開發區問題的日漸突出,且運營形式的每況愈下,新的開發模式迫在眉睫。
2004年至今,基於對傳統政府主導型開發模式的經驗總結,各地開始對開發區的建設模式進行轉型,
逐漸形成了政企合作、企業獨立開發兩種具有發展潛力的新模式。
舊發展模式完全政府主導型模式高成本、低效率
1、數量和規模急劇膨脹,園區規劃隨意性大,缺少高水平規劃
2、各園區惡性競爭,過度減免稅收、透支政府財政,發展效率急劇下降
3、園區投入產出嚴重不平衡,發展陷入困境
政企合作開發模式引入市場機製進行+商業化模式低成本、高效率
1、市場化運作:園區發展目標明確、波動小,政策連續性強低成本、高效率
2、政企合作,政府提供政策、資源的支持,保證稅收收入及高效招商
3、專業化:企業對企業招商,保證成本控製
企業獨立開發模式「園區運營+地產開發」PPP市場化運作模式低成本、高效率
1、交由專業產業新城運營商企業開發,零成本拿地,實現規劃、投資、運營、管理一體化。
2、「園區運營+地產開發」的 PPP市場化運作模式,
3、政府僅提供行政方面的服務、管理和監督
新城發展模式 | 核心驅動因素 | 關鍵成功因素 | 典型代表 |
---|---|---|---|
田園城市 |
工業革命造成城市環境惡化 城市居住需求急劇上升 |
控製城市規模、規模較小 政府的主導作用 立法和政策的支持 |
密爾頓·凱恩斯 |
產業新城 |
政府決策 市場對於產業的需求 |
政府主導開發,投入大量資金 政府強製或引導產業集聚 |
築波科學城 |
邊緣新城 |
汽車普及和便捷的交通網絡 城市郊區化 |
位於大城市邊緣 便捷的交通網絡 產業郊區化 |
哥倫比亞新城 |
TOD新城 |
大城市中心人口高度膨脹 政府決策 |
軌道交通系統 軌道沿線有大量的土地可供開發 |
多摩新城 |
副中心城 |
市中心區功能過度集中 城市副中心的發展依附於城市中心 |
優越的交通條件 政府支持 |
東京臨海副中心 |
行政中心新城 |
政府決策,發展新區域 |
政府主導開發,投入大量資金 主要政府機構所在地 |
堪培拉 |
城市均衡發展 城市升級與產業升級相結合的總體發展模式;完備的城市形態、完善的城市功能、完美的城市風貌相融合;城市建築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以一種或多種產業為驅動從而帶動整個城市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產業結構非單一性,產業配套完善。
便捷的交通新城與中心城之間要有便捷的交通系統相連接。新城內部的交通要充分考慮公交系統、步行系統和主要交通幹道的合理性和便捷性。
優惠的政策政府在立法和政策上對新城建設給予支持
完善配套高標準、完善的各類配套
市場化的運作機製市場為導向的投資機製,政府職能的企業化運作利於新城造血機能的形成。
產業地產是工業地產的升級與換代,產業地產是整合資源、承載與促進產業發展的地產形態,是一種將地產開發、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三方面發展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新商業模式。
在國家地產調控及鼓勵產業升級轉型發展的大政策背景下,產業與地產的結合成為大的趨勢,也越來越緊密,因此,產業地產開發隨即成為房地產企業新的轉型方向,在國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蓬勃發展。
產業地產的指導者,提供政策、稅收、服務支持,
參與或部分參與土地一級開發;
進行土地開發,並負責整體建設和產業招商,
以及後續的運營和產業服務。
終端使用者,產業運營的參與者,通過有償方式
使用開發者提供的產品、管理和服務。
政府根據城市規劃發展的需要,基於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經招商引資、土地出讓等方式引進符合相關條件的產業發展項目,以地產為載體,產業項目為依托,實現城市功能建設的開發模式。
該模式下,由政府直接或成立全資公司進行開發建設、招商引資,承擔開發商的角色。這種模式下的園區往往在後期運營上市場化不足,難以真正實現改革創新和運營升級。
主體企業在占據行業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以開發運營商的角色借助其在產業鏈中的強大號召力,以出售、出租等方式吸引產業鏈各節點、同類企業的聚集,最終實現對整個產業鏈的完善,此時主體企業完成了開發商的園區開發建設、招商甚至是後期運營服務的工作。在這種模式下,由於產業主導企業通常在開發建設上專業性的不足,難以控製較大規模的園區開發建設及運營管理,通常只適用於一些較小的新城市單元的開發。
隨著產業地產的逐漸成熟、產業升級和園區市場化運作的需求迫使政府、開發商和企業三方進行更加具體和清晰的角色定位,共同進行產業地產開發與運營模式的改革創新。
目前,產業地產的開發已經進入了「產城時代」,以園區發展+地產開發結合的PPP開發和運營模式是較為普遍和具有前景的模式。
1、打造全產業鏈運營模式,
形成大跨度的專業運營能力
2、創新和優化資金解決方案
為產業地產構建強大的資金平臺
3、聚焦產業線和政府線,
強化產業規劃落地和政府職能導入和支持
4、打造完備的產業服務平臺,
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層次目標 |
機構之間 |
機構內部 |
|
公共部門 |
私營部門 |
||
低層次目標 |
增加或提高基層設施水平 |
獲取項目的有效回報 |
分配責任和收益 |
高層次目標 |
資金的有效利用 |
增加市場份額和占有量 |
有效服務設施的供給 |
城市中心、商業配套、休/旅配套、住宅配套
文化教育心、景觀、智能信息、公共設施
工業園區、文化創意、特色商貿、總部研發
註重規劃的合理性,充分參考社會各界的意見,並預留後續發展用地
政府層面給予新城建設以立法和政策(產業、扶持等)的支持
便捷的外部交通體系;合理與便捷的內部交通體系(公交、步行、幹道、輔道等)
非單一性產業結構,充分考慮二、三產業協調
具備工作、居住、休閑、娛樂等多重功能
以人為本的、完善的配套設施
環境優美,對原城區人口有強大的吸引力
充足的資金投入以保證新城的建設,資金來源為社會資本及部分政府扶持資金、產業基金等
企業與政府合作進行地產連片開發
地方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企業進行市場化開發及招商引資
以綠色產業新城的理念,對合作區域進行規劃、建設
既考慮綠色新城的科學發展,又保證園區發展的價值最大化
創新招商理念,變政府招商為企業合作招商,提供企業特色的招商服務
借助企業網絡進行招商引資
打破以往的政府管理模式,以現代園區的管理模式對合作區域進行運營管理
項目選址
拿地受阻
產業選擇、
產業定位不清晰,
同質化嚴重
概念規劃高大上,
最後落不了地
招商遭遇
重重障礙
資金規劃不合理,
導致階段性資金壓力大
開發時序混亂,
導致項目推進遇瓶頸
功能規劃缺乏科學性,
未做到以人為本,
造成資源浪費,
成為「睡城」
缺少產業支撐,
投資與建設的經濟性不高,
產城分離,最後淪為「空城」
產業調研及產業研究 產業發展前景研判 項目選址 產業項目策劃與招商策劃 項目拿地策略與資金策略 立項申請可行性研究報告 立項申請產業規劃報告 項目開發定位及策劃方案 項目概念性規劃及總體規劃
區域視角下的產業新城發展角色 城市視角下的產業新城發展角色 產業新城相關規劃解讀 產業新城自身發展能力分析 產業新城外部發展競爭環境分析 產業新城發展目標及定位策略 產業新城重點/主導產業分析
產業地產開發目標及整體定位策略 主導產業的選擇策略 主導產業的篩選及可行性研究報告 主導產業及其關聯性產業組合策略 輔助產業發展定位策略
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建議 產業定位及規劃建議 產業總體規劃建議 產業鏈構建策略 產業發展實施策略 產業概念性規劃及總體規劃方案
產業招商策略建議 招商方案實施計劃 項目招商地圖 項目品牌發展策略 品牌實施方案 招商案場策略及人員培訓 招商現場管理
運營體系規劃方案 管理體系構架方案 配套政策設計方案及協助 服務體系構架方案 流程製度構架方案 產業管理服務運營平臺構建方案 管理平臺實施方案
特色小鎮診斷及分析 特色小鎮發展定位 特色小鎮產業定位 特色小鎮產業導入 特色小鎮開發融資 特色小鎮規劃設計 特色小鎮招商運營
服務承諾
項目報告均由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編製,
並全程負責報告的修改和完善,直到您滿意為止。
人力投入承諾
每個項目組均由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組成,
每組成員不少於5人。
時間承諾
保證在合同規定時間內完成報告,若因我方原因導致報告延期,我方將按合同金額的1%支付每天的違約金。
定期匯報承諾
為確保項目有效順利的開展,我們將在項目的開展過程中與客戶進行充分的溝通,並定期匯報項目進展情況。
保密承諾
合同雙方在項目開展前簽訂保密協議,
切實保障客戶商業信息、企業信息及個人信息安全。
價格承諾
中研普華根據項目的投資額度、所屬行業和語言版本,
實行梯形定價方法,科學合理。
二十年研究經驗深度
洞察行業驅動力
上千個重大項目
成功經驗
多元化、高學歷的
實戰型精英團隊
多層面、多元化數據
調研及驗證渠道
為您提供
全方位增值服務
梯形定價,科學合理
性價比高
甲級資質
品質保證
對商業秘密
嚴格保護
先生女士